街坊
陳永森先生
華昌樓前互助委員會主席
1991年開始擔任互委會總務,兩年後出任主席至2023年互委會解散。在籌辦盂蘭的過程當中,首要任務是向政府各部門提交申請,以確保活動當日的場地、消防等安排。整個籌備過程早於兩至三個月前開始,包括招募街坊摺掛串、衣包,聯絡喃嘸師傅、購買祭品、預備附薦位、籌款等。陳先生指街坊一向都很支持和幫忙盂蘭勝會,即使未能參與前期準備工作,當日也會仗義幫忙打點,鄰舍關係和睦。
然而隨着街坊年紀漸長,年輕一輩又不太參與,加上經歷兩年疫情停辦及互委會解散,陳先生對於再次籌辦盂蘭勝會不免感到吃力和憂慮,擔心資金及人手不足,未能重現昔日的熱鬧境況。
陳先生自1988年開始入住華富邨,認為這裡居住環境舒適方便,面對重建,他也覺迫於無奈,因為樓齡太舊,問題太多。即使有心,陳先生也坦言年紀大,體力也不如前,而且失去了互委會一個聚腳點,也難以維繫街坊之間的情感。
鄭珠佬先生
華昌樓前互助委員會副主席
水上人出身的鄭先生因為自家艇沉沒,加上家庭因素,所以申請上樓,入住華富邨。最初入住時租金只需$620, 現已增加至逾$2,500。即使租金不斷上升,鄭先生坦言遠較其他地區也算便宜,而且喜歡這裡的環境,希望可以一直居住至終老。
加入互委會成為會員,及後擔任副主席,都是機緣巧合,因為上樓時正值壯年,當時邨內正招募年輕一輩參與盂蘭勝會,在時任主席陳永森先生的邀請下,即使本身有宗教信仰,但也希望為邨內居民心安,於是便開始參與籌辦盂蘭勝會至今。
鄭先生將水上人的繩結技巧套用在盂蘭勝會掛帆布之中,以確保儀式得以順利舉行,亦由此成為「掛帆布專員」。據鄭先生分享,該繩結十分穩固,即使十號風球也沒有受到影響。
姚少峯先生
華生樓前互助委員會主席
在眾多現任主席之中,姚先生相對是較遲搬進來華富邨的。原本居於大坑木屋區,後因為政府要拆卸重建,於是便遷入華富邨。基於當時在大坑有協助舞火龍經驗,來到華富邨就被選為層代表,其後擔任互委會委員,直至9年前正式接任做主席,負責籌辦盂蘭勝會。
除了盂蘭,新年和中秋節,他也會在華生樓平台舉辦活動,與街坊同歡。喜愛粵曲的他也會間中舉辦粵曲晚會,有時候更會上台高歌一曲。可惜自疫情以後,這些活動都已經消失。
雖然姚先生並非華富邨原居民,但他也感覺這裡的鄰里關係因時日而有所改變,人情味逐漸減弱。昔日邨內街坊會相約到商場酒樓飲茶閒聊,在酒樓拆卸後,街坊聯繫機會減少,關係也慢慢變得疏遠。
陳培芸女士
華泰樓前互助委員會主席
自1971年搬進華富邨,是第一代原居民,也見證此地的變化。雖然本身有宗教信仰,但陳女士也於2001年開始出任互委會主席,慢慢摸索盂蘭的工作,亦建立與街坊之間的關係。除盂蘭外,陳女士也會在天井平台舉辦嘉年華、大食會,照顧不同年齡街坊的需要。她更善用平台,建設小型園圃,除了可以避免孩童翻過欄杆生意外,也藉此與一班街坊打開新的話題。
吳蓮愛女士(華昌樓居民)
自1970年搬進華富邨,是第一代原居民。加入互委會逾十年,自參與盂蘭之後,便開始發明及幫忙摺掛串,開啟了這個特色傳統。起初有不少街坊一起幫忙,但如今街坊年紀老邁,只剩下她懂得摺掛串這門手藝。過去每逢盂蘭,她都會到互委會會址幫忙摺掛串,也可藉此與不同街坊聊天,建立關係。居於華富邨五十多年,吳女士坦言因樓齡太舊,逼於無奈地要搬,但堅持要原區安置。